图为明末清初碧玉雕螭云纹诗文臂搁(藏于苏州古玩城三楼)
臂搁是书写绘画时垫臂肘的用器。也叫搁臂、腕枕、秘阁等等,其中秘阁的称谓是从古代的藏书之所——秘阁转化而来。
臂搁的出现与中国古代书写用具和方式密切相关。古时候,人们写字时手拿沾满墨汁的毛笔,悬腕自右向左竖书。这就使得稍不留意,手臂、衣袖就会刮到写完的东西上。为避免这种尴尬之事,有人就想出了用东西把臂肘垫起来的办法。后业逐渐加以改进,成固定的形成。臂搁这种文房用具就成了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集实用与观赏于一身的案头小品。
臂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名品荟萃。明代屠隆在他的专著中记载:“有以长掸古玉赢为之者,近以玉碾螭文、引蚕、梅花等样,长六、七寸者。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还有“倭人造墨漆秘阁,如圭元首方下,阔二寸余,肚稍虚起……长七寸,上描金泥花样。其质轻如纸,为秘阁上品。”实际上,除了屠隆所提到的玉、木、竹、漆质的臂搁外,也还有以象牙、瓷等制成的。这儿从考古发掘和传世之作中都已经证实。
由于质地不同,臂搁的装饰手法也不同。有浅雕书画怡情的,有镌凿诗句为座右铭的,有刻饰花草人物、历史故事等欣赏多,多种多样,有一而足。
传世臂搁中,以竹刻臂搁,雕玉臂搁、次臂搁为最多,尤其是竹刻臂搁。 竹刻臂搁是刻制最多的竹刻品之一,也是竹刻艺术的主要代表品种之一。明清两代的竹刻名家,几乎都竹刻臂搁传世。无论是“金陵派”、“嘉定派”还是浙派的“留青刻法”、“陷地浅刻”等等。仅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朱三松人物图臂搁:这是一种明万历至崇祯间由朱稚征(1628—1644年)刻的臂搁精品,朱三松,名稚征,三松是他的号。他是嘉定派竹主和创始人朱鹤的孙子,秉承祖业,把嘉定派的高深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所刻的人物臂搁,笔筒等等竹刻作品,无不精致深厚,生动自然。
张希黄花卉图臂搁:明末浙派“留青”法刻竹创始人张希黄作。张希黄,浙江嘉兴人,他创造的“留青”又称“皮雕”竹刻技法,就是一改以往竹刻家在刻竹前先把竹皮、所谓的“青”刮去再进行雕刻的方式,而是保存竹皮,只将竹内稍加刮磨后就在竹皮上雕刻,刻完后,再将没有绘画或写字部分的竹皮擦掉,使图案高出竹雕地子,好似浮雕。经年之后,刻成 图案的竹皮微泛黄,而竹肤颜色变深,就形成了明暗对比,具有一种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文人之气。
“筠谷”菊花图臂搁:清乾隆年间杨谦作。杨谦,字筠谷,江苏嘉定人,艺术家。他擅长画梅花、工篆刻、牙雕、竹雕等,是个多面手。从他的这件臂搁可以发现一种独特的竹刻装饰手法,就是在刻饰好的图案上填彩,形成浓烈的色彩。 方治庵苏武像竹臂搁:清道光年间方治庵作。方治庵,字矩平,浙江黄岩人,工山水画,擅长以“陷地浅刻”(以竹为地,下刀不深)法刻竹。此臂搁形似长条弧板,上以方治庵拿手的“陷地浅刻”法刻饰苏武手拿旄节,跪坐遐思的形象,并刻文坛和款识“溯雪满天山,飞鸿入汉关,麒麟高阁在,何幸得生还。庚寅仲春,作奉大卿仁史清玩。”
此外,还有明代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的臂搁,清代康熙年间刻竹高手、嘉定吴之藩的松下人物图臂搁,福建邓渭的“荷花”臂搁等等,举不胜举,都是竹刻臂搁中的佳品。 玉臂搁的传世量少。一般来讲,这种臂搁纹饰很繁杂,象明代陆子冈青玉竹节臂搁那样,仅刻饰两枝稀疏的翠竹者比较少见。 象牙臂搁主要流行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且大多为宫中御用品,如“罗汉渡海图臂搁”、“松阴雅集图臂搁”、“旭日东升图臂搁”等,均为此中精品。
瓷臂搁是到了清康熙以后才烧造的,由于本身为瓷质,其优劣的认定多以瓷的好坏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画家高凤翰曾涉足此事,经鉴定,他传世的五件的臂搁都是康熙晚期作品。另外,清代末年,景德镇烧造出了一种仿竹臂搁特征的瓷臂搁。竹黄色釉,上刻花纹,但传世者不多。(文字摘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东路·北港路198号,东南环交汇处往南800米
品鉴热线:0512-66056222
网址:http://www.suzhoucurioworld.com
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suzhouguwancheng
官方微信平台:suzhouguwancheng